close

PMS.jpg

 

在藥品的部分「藥物安全監測」(Pharmacovigilance)是很重要的

它是一門監測、評估、瞭解及預防

任何可能因藥物引起之不良反應(AE)的科學及相關活動

而藥物的上市後監測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PMS)

就是藥物安全監測中重要的一環

而且這也是目前任何新藥一定要做的事

 

 

化妝品成分從以前就被認為是十分安全的

市場上也沒有相當嚴謹或完整的成分上市後監控系統

近幾年來新的化妝品成分更替越來越快

生技性成分也越來越多(像是奈米原料、生長因子、

DNARNA、幹細胞等等)

這些成分上市前其實都很缺乏人類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報告

無論是對於各種身體細胞或是器官來說都是如此

成分上市之後就以行銷的訴求大力在市場上放送

一堆人就嘗鮮買回去用但這樣的風險真的是很大

 

 

像是2004~2005年就上市的Idebenone

(Hydroxydecyl ubiquinone,艾地苯)

Idebenone是脂溶性橘色抗氧化物質

這是人工合成的新成分當時被訴求是相當有效的抗氧化成分

於是成分被大力廣告行銷而且被多個廠牌所使用

 

 

但有產品上市後就發現產品容易因為氧化而變色

於是之後不到一年就改配方

此外也發現使用者在初期可能會產生輕微到中度的刺激感及癢感

甚至可能產生脫屑及紅疹的現象

於是建議使用者在購買產品前最好先行試用一兩週

而且不要同時與其他具有去角質效果及酸性的成份一起使用

但之後文獻上還是發現數例使用Idebenone造成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於是廠商不得不改成分把Idebenone跟其他長鏈分子結合變成酯類

像是改成Idebenone dipalmitoyl glycerate就是個方式

目前為止看來這成分的安全性

是比Idebenone高但至於實效性差異仍有待確認

 

 

由於現在化妝品市場很競爭

很多成分上市前安全評估時間都不夠長

上市後如果也沒有相關監測的話

對於消費者其實是很危險的

買了一堆很貴的東西回去用

但對皮膚來說可能沒有好處甚至還有害

 

 

新的成分並不一定會比較安全有效

對於皮膚來說也不一定會比較好

成分的安全性是要經過嚴謹測試及時間驗證的

但這些都不是從廣告或宣稱可以看出來的

這部分真的很值得衛生相關單位早點因應

以免以後造成消費者重大傷害後再亡羊補牢就來不及了

 

 

PS:這篇文章最早是在2010年4月發表,

2013年7月還是發生了更嚴重的杜鵑醇致化學性白膚症事件

市場上依舊忽視化妝品成分上市後監控的聲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indoc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