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接近年底各大賣場週年慶、年終慶瘋狂出爐
加上這幾天1111光棍節(中國人自創的網路購物節)
新聞上到處都是刷刷刷、買買買…
消費不是不好但如果只是為了消費而消費
那就只是落入盲目/過度消費的圈套了
等到激情過後、夢醒時分,最後還是要面對現實
雖然有些人已經對這現象有所提醒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112/731214/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internationalaffairs/shekworkshop/35712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1000493-260109
但這樣的忠言總是有點煞風景而且聽者藐藐
在歷史上經濟泡沫總是一再重演
在商業市場上常會聽到「消費者最大」的聲音
但這背後的謎之音其實還是「廠商最大」
只是很少有消費者能夠看清楚…
最近有患者因為用了化妝品造成皮膚敏感來看診
看看她用的化妝品種類其實大致上還可以
但其中有幾款產品跟她本身的膚質並不吻合
於是問了一下為什麼會想買這些產品?
她說: 『其實原本只想買A產品
但因為最近剛好有週年慶活動,可以滿萬送B+C+D
心想趁週年慶多囤一些貨
於是就買了一堆A加上送的B+C+D
雖然B+C+D不是我想用的
但放著也是浪費所以就拿來用
結果不用還沒事用了之後皮膚就出問題了…』
這樣的劇情每天在發生很多人也都遇過
其實要破解這樣的困境並不難
重點就是:到底皮膚保養是「專業」考量還是「商業」考量
對於廠商來說消費者當然買越多越好
最好能失心瘋把所有能買的都買回去
但對於皮膚來說這樣的做法只是把皮膚當作「商品」
只是為了滿足商業需求與心理衝動而犧牲皮膚「幸福」
這幾年來化妝品市場上多了很多醫師、老師及教授的品牌
但最後常會發生的就是角色利益衝突的問題
原本醫師、老師及教授應該以皮膚「專業」為考量
幫消費者找到適當的產品並建議用該用的東西就好
但等到自己當老闆時,面對種種利害糾葛現實因素
心中所能在意的常常只會剩下報表上的數字與股價
重點只有如何讓產品銷售更多讓業績更好的「商業」考量
至於消費者皮膚的「真正需求」早就被拋在腦後了
口口聲聲說為了消費者皮膚著想
但事實上常常卻是背道而馳
非理性消費始終是市場最喜歡用的方法
因為這個方法十分有效而且屢試不爽
於是在化妝品市場「專業」的聲音慢慢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就是各種「商業」行銷的花絮而已
倒底妳的皮膚保養是需要「專業」還是「商業」
最後還是要看妳自己怎麼選擇
有機會的話多點理性與思辨
才能保留最後一點「專業」的淨土